空污「褐爆」肺藏危機 肺癌死亡率國人第一位

2017/1/19
近年全台空汙指標已超越「紫爆」,行政院環境保護署12月甚至將AQI空氣品質指標,由原本的4等級改為6等級,增加「紅害」、「褐爆」。由於空氣汙染日益嚴重,加上環境中潛藏的致癌因子,使台灣肺癌發生率居高不下,根據102年癌症登記年報,每年新診斷肺癌人數約12,000人,而死亡人數則逼近9,000人 ,為死亡率最高的癌症,且在衛生福利部104年國人死因統計中,十多年來肺癌一直續居癌症死亡榜首 。 
 
 肺癌早期無徵兆 8成確診已晚期  
   
 台北榮民總醫院胸腔部主治醫師蔡俊明指出,肺癌早期可透過手術切除,再依手術後的病理結果搭配化學治療或放射治療,約半數病人可存活五年;而晚期肺癌則無法手術或已轉移,以化療及標靶治療為主,預後多半不佳。然而肺癌患者中,約8成確診時已為晚期,因肺部沒有神經初期無明顯徵兆,通常患者出現長期咳嗽、胸悶、胸痛、吞嚥困難,甚至因癌細胞轉移造成骨頭疼痛等,才會就醫進行篩檢。 
  
 精準治療當道 「個人化」療程效果躍升 
   
 肺癌依病理特徵主要分為兩種,小細胞肺癌(SCLC)及非小細胞肺癌(NSCLC),其中肺癌患者中約九成為非小細胞肺癌。蔡俊明醫師說,肺癌治療目標為抑制腫瘤生長,目前已知有許多driver gene(造成細胞癌化的關鍵基因)可作為治療標的,除較為人熟知的EGFR(表皮生長因子接受器)之外,2007年新發現的ALK(間變性淋巴瘤激酶)也有對應的標靶治療,因此建議患者先進行檢測,找出關鍵致病基因,再搭配合適的藥物,以期增進治療效果、減少副作用,改善患者及家屬生活品質。 
 
 蔡俊明醫師補充,EGFR呈陰性的肺癌病友,有10-15%的ALK基因易位突變比例,即ALK基因與其他基因融合,所產生的融合蛋白導致癌細胞形成、增生及轉移,尤其以腦部轉移為大宗。ALK基因易位突變的情形雖與種族無關,但是研究發現,完全沒有抽菸或只有輕度抽菸史、以及年輕的族群(平均年齡52歲)及女性,有較高的ALK基因易位突變比例。 
 
 新一代ALK肺癌標靶藥 大幅提升存活率和安全性 
   
 蔡俊明醫師表示,醫療科技日益精進,目前針對ALK肺癌已研發出新一代標靶用藥,更加專一的抑制ALK活性,直接鎖定並消滅癌細胞,且更不會脫靶影響正常細胞。在今年六月ASCO發表的一項日本大型臨床試驗,比較新一代與舊有ALK標靶,作為ALK肺癌患者第一線治療,新一代標靶的反應率高達94%,中位數無惡化存活期已超過29個月,且持續延長中。若做為第二線標靶治療,反應率仍高達52%,中位數無惡化存活期亦達8.2個月。 
 
 蔡俊明醫師進一步說明,多項國內外臨床試驗顯示,新一代ALK標靶治療安全性很高,服用後腹瀉、反胃、便秘、嘔吐、疲累等副作用症狀顯著低於舊有標靶藥物,不僅提升患者生活品質,也是患者能持續長期用藥的關鍵。 
「腦轉移」成隱憂 治療瓶頸現曙光 
   
 ALK肺癌的腦轉移率非常高,確診第一年約兩成,第三年近六成病患有腦轉移,是造成疾病惡化及患者失能、致死的重要原因之一。蔡俊明醫師表示,目前市面上標靶藥物不易進入腦部,有時儘管對肺部腫瘤有效,但治療後仍有四成患者出現腦轉移,且無法控制而甚至需要接受放射治療,大大影響生活品質。而新一代ALK標靶可穿過血腦障蔽進入大腦組織,有效對付轉移大腦的癌細胞,甚至可以預防或延緩腦轉移。 
 
 高危險群需定期健檢 肺癌患者應積極配合醫師治療 
   
 門診中常會見到生活規律,或是不抽菸、年輕人或婦女罹患肺癌,事實上造成肺癌的危險因子很多,除了抽菸之外,油煙、家族病史、肺部疾病以及嚴重的空氣汙染問題,皆可能是引起肺癌的原因。蔡俊明醫師呼籲,在日常生活中應多注意避免接觸這些可能的危險因子;有以上敘述之高危險族群,最好定期進行健康檢查,透過電腦斷層、磁振造影等精密檢查,以期能及早發現並積極治療。而肺癌患者也應正向積極,接受EGFR、ALK等基因篩檢,並配合醫師選擇最佳治療規劃。 
 
資料來源:中央網路報